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 
天气信息

语文课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指导

    语文课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指导

程玉环

根据教学内容的分配,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等级:初级目标\中级目标\高级目标.习惯积累为初级目标.体验感悟为中级目标,评价鉴赏和探究属于高级目标.由此可见,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一种分层次完成的工作,是循序渐进的,是一项长期而又有意义的工作.

培养学生的习惯.习惯包括诵读习惯,圈点勾画习惯,看注释习惯以及做笔记习惯.读书多了,其义自见了.诵读要有感情抑扬顿挫,起伏有致,体现汉语的美感,较突出地体现在散文教学中.在课堂上,教师常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阅读.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读得多好,而是让学习能在最初的目标中实现读中悟,悟中读的目标.但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圈点勾画.不动笔墨不读书.从一开始阅读便学会圈点勾画,看到非常好的句子或是有疑惑的句子便圈点下来,甚至加以评点,长此以往,那种妙用一定会在后来的考试中体现.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注释,有许多注释对作者及背景的介绍非常详尽,对有些难点字词句也有非常好的诠释,因而,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读注释的习惯.读得多了,大脑装不下了,我们便可以记笔记了,笔记本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的东西,学生可以随时记载下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良言,也可以采撷文本中精彩的片段.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,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读书经验。一个人要成才,一定要勤于读书。当被问到“你一般每天阅读课外书多长时间”的时候,31.4%的学生平均每天花费20~40分钟阅读课外书;平均花费40~60分钟阅读的学生,占19.5%;18.0%的学生每天看课外书花费1小时以上;17.2%的学生阅读课外书平均花费10~20分钟;13.0%的学生不是每天都看课外书;0.8%的学生从来不看课外书。其中,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相比较来看,低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短。调查表明,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并不多,需要我们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有益读物的兴趣,调动阅读的积极性,逐步形成读书的好风气。

重视学生的积累.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,积累也便逐渐形成了."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","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",这些千古流传的箴言,都告诉我们积累同样也是学习的基本途径.可以这么说,离开了积累,则万丈高楼轰然倒塌.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积累字词,积累名句名篇,使学生用知识来武装头脑,学生会在无形中将名篇中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,那将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.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,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,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。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,背诵大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。课堂是语文学习的过程,更是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熏陶,积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机。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最常用,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、背诵,在一遍又一遍的对精美的语段语词的读、背中培养学生的语感,在读中加深了感悟,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。如我们教师还要抓住文本“间隙”进行适当的“布白”或补充、拓展,引导学生读悟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。

在课堂内文学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,学生的了解体验也是打开作品的一把钥匙.了解散文或是小说的文学样式,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在情节中所彰显的性格,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.当学生能达到上述要求时,文本的阅读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.因而,阅读的体验对学生非常重要.同样的一句话,在不同的学生体验下品读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.有些同学可以读得慷慨激昂,有些同学则读得沉淀压抑.这样的体验,可以在学生中交流探讨,其中也包括对情感的体验.在阅读教学中,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妙,须将此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.

在经历了了解和体验之后,我们可将目光转向我们的应试阶段.在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评价鉴赏和探究等题目的出现.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准备,后面的题目也显得非常可爱了.特别是探究性试题,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,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、语言文字、思想情感、谋篇布局等等,如:这篇文章在写法、语言、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?如何评价某个人物?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,为什么?不同人物、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,如何评价?

在些三者紧密联系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既有联系,又相对独立的关系.在课堂文本类阅读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善于处理三者的关系,各至妙境.我们作为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见到一定成效.通过反思深化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淀,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,提高教学生成功的可持续性,在反思的基础上再积累经验,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不迫,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.学生的习惯逐渐形成了,在课堂上必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