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市葛沽第三中学
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 
天气信息
校园文化
校园文化

葛沽三中校园“仁”文化解读

一、校园核心文化的逻辑起点:

基于前任校长对学校文化以国学为基础的理念,我校领导班子经研究并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决定打造以“仁爱”为核心的“仁”文化。

孔子说,仁就是“爱人”。“仁”体现人的高尚情怀,是仅次于德的、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情操。“仁爱” 是儒家伦理的核心理念, 也是儒学精华所在; “仁爱” 是古时君子安身立命之本, 是人最根本的道德,是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最高标准, 也是当代的一种精神追求, 更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; “仁爱”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, 也是现代构建透明和谐社会不可忽缺的文化。 学校实施“仁爱”教育, 目标就是立德树人, 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, 都应具备一颗“仁爱” 之心, 把“仁爱” 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二、核心理念

    “仁” 文化为中心构建校园文化体系, 丰富校园文化内容,积淀校园文化内涵,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, 坚持德育立校、 管理强校、文化理校、 科研兴校, 积极推进学校高品质、 可持续发展。

    “仁爱” 教育为重点, 培养人文素质、 塑造完美品格, 弘扬“仁爱” 精神, 引领和培养学生立志成为“现代君子”,积极构建“和谐校园” , 明确“仁爱” 的教育主旨, 以“仁爱” 教育为抓手, 将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。

三、具体措施

1、 做“仁爱”教师

    仁爱,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,是一种深刻,包容,有使命感,有责任担当的无怨无悔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爱。这种爱是博大的有人格情怀的爱,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。

教育有爱才有魂,教育有爱才有希望。教师有了爱,教师的智慧才能像春雨,无私地滋润着幼苗和花朵。教育是爱的事业,以爱育爱,是指教师要通过行为的感染,情感的迁移,教育的智慧,唤起学生爱的共鸣,最终教会学生理解爱,主动体验爱,自觉付出爱。

总书记强调,做好老师,要有仁爱之心。爱是教育的灵魂,没有爱就没有教育。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、激发爱、传播爱,通过真情、真心、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,滋润学生的心田。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,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,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,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,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。

2、“仁德”学生

仁德:仁,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。德,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,品行,品质;仁德,指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。

学校力争通过系列“仁爱”教育,把学生打造成恭敬辞让、宽以待人、孝敬长辈,言有理、行有规的有德少年。

3、打造“仁智”课堂

    育有爱之人,启灵慧之智。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主渠道,同时,课堂应该是充满爱与智慧的课堂,师生之间思维交流、互动,教学相长。学校以“仁爱”教育为基础、以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、校本课程、特色课程以及社团、文体活动等为载体,培养学生人文素质、塑造完美品格,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4、实施“仁”文管理

   “仁”文管理: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,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。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,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,具有尊重人、理解人、善待人、宽容 人、成熟人、创造人的属性。

    学校历任校长都秉承人文与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,走进一线教师了解教师的困难和合理需求,排除教师的后顾之忧,使老师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。

学校的管理机制是:高站位决策,低重心运行,近距离服务,走动式管理。后勤围着一线转,干部围着年级转,老师围着学生转,全校围着教育教学转。